新闻热线:0931-8486893
广告热线:13919392204
投稿邮箱:gschinanews@163.com
移动广告
中新网甘肃新闻正文
 当前位置: 主页 > 甘肃教育> 正文内容
兰州大学附属学校:心中有美,脚踏实地
发布时间:2022年02月28日 10:51    来源:中新网甘肃
分享到:
图为兰州大学附属学校为学生制作的选课表。
图为兰州大学附属学校为学生制作的选课表。(资料图)

  中新网甘肃新闻2月28日电 (通讯员 陈晨 孔子俊)午后,阳光中仍然带着几分凛冽的寒风,在兰州大学城关校区的操场上,一群身着“兰大附校”字样队服的孩子们正尽情奔跑……这是兰州大学附属学校(以下简称“兰大附校”)足球、篮球冬训队的日常训练场景,而这只是学校素质拓展课程其中的两门。从坐在教室里到走出课堂,从专注基础课程到开设43门素质拓展课程,从一个学习场所变为让孩子更美的集美乐园……近年来,兰大附校坚持以“美”立校,突出“大学里的小学,小学里的大学”这一办学特色,为“兰精灵”们打造了一个阳光健康的成长乐园。

  2021年,兰大附校被评为“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”;荣获兰州市小学教育质量优秀奖;年终满意度测评中,家长满意度达98.6%;成功跻身兰州市乃至甘肃省优质学校行列,实现了办校历史上的最好成绩。回望该校近年来的发展,是敢为人先、扎实做事的向上之路,也是心怀爱与美的拼搏之路。

(资料图)
(资料图)

  以美立校:让每一个附校人成为最美的自己

  “兰大为‘美’,用这个字再合适不过了!”谈及为什么选择以“美”立校,兰大附校校长杨永宏认为,从内涵来看,“美”是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,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,也是作为兰大附校对兰州大学校训“自强不息,独树一帜”精神的诠释和升华。

  2019年底,杨永宏到兰大附校任职的第一件事就是着眼建设学校文化,他认为一个单位如果没有文化那就没有灵魂,是碎片式的、杂乱无章的,应该建设基于校情及历史人文基因、学校发展愿景的校园文化思想体系,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建构课程、改革课堂,打造属于兰大附校的品牌特色,凝练出以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的办学理念,创立了以“美”文化引领的办学思想。

  确定了理念之后,就有了思想和灵魂。附校界定的“美”旨在倡导个性、包容共性,让每个附校人成为最美的自己,用“美”的方式去培养“美”的人,努力办好每一个班级,教好每一个孩子,满足每一个家庭接受优质教育的心愿。

  有了思想,接着就是实干。兰大附校从实实在在的细小处做起,构建了成系统的“美”文化,真正开始了以“美”立校的进阶之路。

图为兰州大学附属学校“兰精灵”少年科学院研究所暑期科考课程队员和老师合影。(资料图)
图为兰州大学附属学校“兰精灵”少年科学院研究所暑期科考课程队员和老师合影。(资料图)

  让美走进校园:用创意和细心营造美

  走进校园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名为兰兰、美美的学校吉祥物。兰兰是踢着足球的小男孩形象,是兰州市树——槐树的化身;美美是一个拿着画板的可爱小女孩形象,是兰州特产苦水玫瑰的化身。他们脚踏丝绸之路的路线图,头顶“星空”,是学校“美”文化的一部分实体,展现了富有活力和全面发展的 “兰”精灵的缩影。从大门放眼望去,操场周围展示着孩子们制作的各色新年纸灯、挂件,色彩艳丽,样式多样;走进教学楼,楼梯拐角处是英文字母形状的小书架,楼道墙体上粘贴着许多学生们制作的卡通面具……置身校园里,随处可见的就是这些可以让孩子们创造美、感受美的“小惊喜”。

  杨永宏说,为了让每个班级都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“美”,学校要求每个班级要完成“让孩子们在各类传统节日时制作各种手工作品”这一规定动作。除此之外,每个班级也有自己的文化墙,完全可以按孩子们自己的想法布置,粘贴班级同学照片、制作立体画、水彩画……每个班级的文化墙都独具特色。

  除了文化墙,学校还在走廊上设置了科技作品展示区,自制台灯、微型吸尘器、用电池驱动的小坦克、航空火箭模拟器……在学校特别安装的防尘罩里,这些作品保存的完好如初。“这些作品都是‘兰精灵’们在寒暑假制作的科技创新作品,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展示,每学期更换一次,肯定孩子的科技创意,充分给予孩子成就感。”杨永宏表示。

  在兰大附校,“美”的理念不仅体现在这些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中,更体现在学校治理的每一个环节。

(资料图)
(资料图)

  让“美”走进课堂:“兰精灵”们的独家课程定制

  除了校园实物,附校也力争让“美”走进课堂,为“兰精灵”们独家定制了“兰精灵”系列课程。提起“兰精灵”这个特别的称呼,杨永宏笑着说,“‘兰精灵’这个说法最初是由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为兰大附校校刊《美之窗》中题词首次提出的,从此,附校的孩子们多了一个美丽的称号,附校‘兰精灵’”。

  根据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》要求,兰大附校整体建构并实施了“兰精灵”系列课程,建构了基础类(国家课程)、拓展类课程(校本课程)和实践类课程三级课程体系,实现了从课内向课外延伸,从校内向校外延伸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,促进了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。附校先后研发并实施了48门拓展类课程,涵盖了人文素养、科学素养、运动素养、劳动素养和艺术素养五大领域。每一位老师从不同视角、以不同身份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实施。

  每年的现场选课,一些受到学生喜欢的课程都异常火爆。刘洋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老师,她和其他老师一起成立了无人机科技创新社,当时他们计划招生30人左右,但选课时孩子们热情高涨,“在操场上围着不让我们走,最后只好超标招了50多个孩子。”在无人机科技创新社里,孩子们可以学到关于无人机的理论知识、分组使用无人机,除此之外还可以学到当下热门的编程技术。刘洋说,等疫情缓解后会带孩子们出去航拍实战,让他们拍出自己的作品。

图为兰州大学附属学校获得兰州市小学教育质量优秀奖。(资料图)
图为兰州大学附属学校获得兰州市小学教育质量优秀奖。(资料图)

  让美走进教师培养:定调子,搭台子,压担子

  近两年,除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,兰大附校在师资储备上也发生了质的变化,“靠老教师看家,靠中年教师当家,靠青年教师发家”的说法生动展现了学校的教师群像。

  2021年,学校从来自兰大、西南大学、东北师大、陕师大等274个应聘研究生中经过两轮筛选,招聘了15名优秀研究生,成为附校的新鲜血液,如今学校53%的老师为研究生学历。

  扎扎实实干事的氛围需要制度的保障。学校通过自主申报、民意测评、竞聘上岗,让想干事、能干事的老师走上管理岗位,担任学科组长、年级组长等职位;改变中层管理者和一线老师的沟通方式,减少层层上报的流程,逐步使上传下达通畅高效。

  短短两年时间,附校教师获省、市、区级荣誉称号或表彰奖励达148人次,其中省级18人次,市级83人次,区级41人次。特别是省级骨干教师由原来的4位上升到了8位,市级骨干教师由原来的6位上升到了11位,高级职称教师由原来的4位上升到了10位。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,也逐步形成了教育部领航名校长领军、金城名师领衔、省市级骨干领头的附校教学科研团队。

  “以前没人参加各类教学比赛,现在老师们抢着比赛。”杨永宏说,从校内赛到校外,既激活了群体、调动了老师们的积极性,又在比赛中扩展了视野、提高了水平。

  为了给教师们“搭台子”,学校内部还建立了青年教师工作坊、青年教师个人成长计划、三级视导制度等相关环节,给青年教师安排有经验的老师来担当师傅的角色,通过查教案、听课堂、做反馈来指导青年教师。从师傅的引导、到学校领导班子把方向,环环相扣帮助青年教师成才。

  学校搭建的“台子”很快就有了成效。2021年,兰大附校入选全国第九批数学文化实验学校,经过校内选选拔,数学老师牛海灵凭着自身努力和学校支持,在入职短短一年内就以甘肃省说课特等奖的好成绩冲进全国比赛,斩获了第七届全国小学数学文化优质课网络大赛说课二等奖。从2021年4月中旬的校内选拔,到 8月份取得佳绩,牛海灵直言自己很感谢学校搭建的平台,以后也要更争口气,力争在三年之内让自己的讲课水平再上一层楼,让学生开心学知识,健康成长成材。

  让美走出校园:办出大学里的小学,小学里的大学

  在兰大附校教学楼里,一块挂着“少年科学院”牌子的教室格外引人注意,教室内展示着孩子们参加“科考”的各类照片和手工作品,让人眼前一亮。

  办“大学里的小学,小学里的大学”是附属学校回应“如何突出大学的附属学校特色”的思考。2021年附校在保障基础类课程的高质量实施的基础上,提升拓展类课程的品质,开始致力于实践类课程的研发和实施,做实做大实践类课程。

  学校以“尚美100”工程为抓手,充分盘活大学课程资源,依托兰州大学博物馆、图书馆等资源,立足黄河文化、红色文化和“一带一路”的历史文化资源,成立了“兰精灵”少年科学院,先后数次组织学生跟随兰州大学科研队伍的步伐,走进兰州大学科学观测台站管理中心、兰州大学医学研究所、敦煌研究院、民勤治沙站、丹桂园餐饮中心等场馆,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、科考课程。

  目前,“兰精灵”少年科学院初步设置了敦煌、大气、草业、地质、医学、生物等研究所。通过小小科学家征集、少年科学院网站、敦煌小讲堂、假期科考课程成果小讲堂等活动,“吸引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加入了少年科学院,让学生自己当‘院长’,聘请了16位大学教授为少科院的专家库成员。”杨永宏提到,要想办好附校,一定要体现出兰大的特色,把大学和附校紧密联系在一起。

  从课堂走向田野,从未知走向探索,从小小的教室走向神奇的实验室……科学院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有趣奇妙的科研大门,“可以说,少科院正在成为附属学校一张靓丽的名片。”

  校园的“美”、知识的“美”、兴趣的“美”、梦想的“美”……为孩子们创造“美”、给予每一个 “兰精灵”充分的尊重与可能,兰大附校是这样做的,也正在以“美”立校的道路上脱颖而出。

  天色渐晚, 杨永宏指着伫立在学校操场一角的梦想之柱说,每年的毕业生都会在这里写下自己未来的梦想,“做这个的初衷是让孩子们把梦想投进去,十年后来看看,他们心里有个念想,做起事来更有劲!”彼时,梦想之柱的上方已是升起的明月,给孩子们的梦想撒上一层淡淡月光。(完)

     甘肃新闻网
【编辑:杜萍】
分享到:

>>推荐视频

>>推荐要闻

>>推荐热图

>>海外媒体刊甘肃

关于我们 | About us | 联系我们 | 广告服务 | 法律声明 | 招聘信息 | 留言反馈

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,刊用本网站稿件,务经书面授权。
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,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
[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6168)][京ICP证040655号][京公网安备:110102003042][京ICP备:05004340号-1]

--> -->